作為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區(qū)域性體育賽事,亞運會在仁川的“遭遇”讓亞奧理事會頗為尷尬:除了游泳等熱門或者有韓國本土明星參加的比賽,其他賽場往往空空如也,韓國民眾對亞運的支持度未過50%,門票出售率在3成左右。而之前越南還宣布放棄下一屆亞運會的舉辦權(quán),理由是,沒錢辦。
關(guān)注的人越來越少,比賽的組織工作越來越混亂,贊助商自然也就逐漸遠去……我們不禁要問,亞運會,真變成可有可無的雞肋了嗎?
亞運會的衰落主要是競技層面上受到了亞錦賽、世錦賽等太多賽事的競爭。仁川亞運會期間,世界男女排錦標賽、世界男女籃錦標賽和世界體操錦標賽都幾乎同時進行,于是不少強隊都以二線隊參加亞運會。這不僅拉低了參賽運動員的整體水平,更奪走了觀眾和贊助商。
那么亞運會真的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了嗎?那也未必。
首先,亞運會傳承的民族性、歷史性和文化風味,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。例如印度的卡巴迪、泰國的藤球以及我國傳統(tǒng)的武術(shù)、龍舟、圍棋等擁有廣泛的關(guān)注度,亞運會不僅應(yīng)該對這些項目大開方便之門,更應(yīng)該在促進觀眾與這些項目頂尖選手的互動上下足功夫,使其成為亞運會的新亮點。
其二,作為亞洲體育強國,中日韓等國應(yīng)該主動加強與體育欠發(fā)達國家間在訓練理念、裝備、場地、教練員等方面的交流,取長補短,這種開放往往會帶來雙贏結(jié)果。
其三,亞運會還必須要找賣點,包裝明星選手,爭搶頭條。要吸引眼球,還得看能提供給觀眾什么?本屆亞運會,孫樸大戰(zhàn)基本一票難求,即為明證。
亞運遭遇“危機”,不必過分緊張。即便是奧運會,同樣也曾有過低谷,但奧運會卻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路徑,走向繁榮。
亞運辦賽方式可能落伍,但體育永不會過時。有理由相信,亞洲必將會擁有一個更精彩、更美好的亞運會。只是,這需要堅持,更需要智慧。
(來源:解放軍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