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位:西北高原
海拔升高,“清澈的愛”永不退潮
堅守中的堅持——
“每個人的樣子書寫著連隊的樣子”
年終歲尾,紛紛揚揚的雪給西北高原增添了些許靜謐與祥和的氛圍。子夜時分,第76集團軍某旅駐訓宿營地,一頂頂帳篷仿佛守護群山的戰(zhàn)士,雪花為它們披上白色鎧甲。
“餐廳帳篷被雪壓塌了!”三步并作兩步,營地值班員、中士徐銘從遠處跑來,打開連部帳篷的門簾。連長王博聞訊趕忙起床,三把兩把穿上了作訓服。
“三排離餐廳最近,派5人隨我一起去看看。”話音未落,王博已經(jīng)出了帳篷。
徐銘走到三排帳篷前,盡管輕聲細語,還是驚醒不少戰(zhàn)友。他不知道的是,代理排長、二級上士別克西剛剛因為感冒發(fā)燒掛過吊瓶。但別克西沒有絲毫猶豫從床上跳下,叫起2名上等兵、2名下士,轉(zhuǎn)眼就沖到了漫天的風雪里。
雪花簌簌,昏黃的燈光映照著帳篷外的身影。帳篷的偽裝網(wǎng)沒有撤除,積雪壓斷了一根承重桿。此時下面的積雪已經(jīng)成冰,因為怕刨冰損壞了帳篷,別克西和戰(zhàn)士們只好徒手扒雪、挖冰,取出斷裂的承重桿。為不影響第二天連隊開飯,又連夜修復帳篷。
王博注意到,幾名執(zhí)行任務的戰(zhàn)士主要是義務兵和年輕軍士。幾天后的連務會上,王博鄭重其事地對參與雪夜任務的戰(zhàn)士提出表揚,還要求每名軍士向代理排長別克西學習。
“困難面前,帶頭沖——這才是骨干的樣子。有樣學樣,每個人的樣子書寫著連隊的樣子。”王博的話意味深長。
29歲的哈薩克族戰(zhàn)士別克西,話少人踏實。從來到連隊第一天起,他立志當骨干。說不好漢語,時任班長張凡每天給他開小灶;體能素質(zhì)“偏科”,單杠卷身上一個也做不了,張凡說話不留情面:“如果連這一關都過不了,我勸你早點脫軍裝……”
話糙理不糙。越是在別克西堅持不住的時候,張凡越是善于“激將”。
張凡退伍時,用力擁抱了別克西,并為他寫下臨別贈言:“每一種堅守都需要堅持。選擇風雨,收獲彩虹;選擇烈日,收獲汗水灌溉的笑容。”班長走了,別克西當上了班長,他才悟透了班長的這句話:“班長的樣子就是連隊的樣子。”
再后來,連隊一遇到急難險重任務,別克西總是沖在前面;有些任務不“顯山”、不“露水”,別克西也總是帶頭擔下來……從一名新兵到射擊技師,再到代理排長,別克西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班長的那句——堅持。
高原又一次降雪。營部下發(fā)通知,要求各連盡快對所屬帳篷積雪進行清理。
雪夜,王博來到車場,月光映照著戰(zhàn)士們忙碌的身影。
人影越來越清晰,王博走近隊伍,定睛數(shù)一數(shù)才發(fā)現(xiàn):全連官兵一個都不少。
奔跑時的推力——
“每個人的成長都源于一股力量”
老兵劉童斌要走的時候,下士王海航流淚了。王海航新兵下連時,劉童斌剛套改一期士官,擔任二排副班長,是連隊少有的入伍第3年就擔任骨干的軍士。
下連前,王海航已經(jīng)認識了劉童斌。“學兵時,每次專業(yè)訓練我都仔細觀察班長示范。劉班長不茍言笑、教練嚴格,有一個別稱叫作‘鐵班長’。”
怕什么來什么。當?shù)弥獎⑼笫亲约旱母卑嚅L時,王海航的心情瞬間“晴轉(zhuǎn)陰”。第一次體能測試,看到連長將秒表交給這位“鐵班長”,他心中不由得連叫“大事不妙”。
青春賽道上,我們有時候需要別人“逼”自己一把。王海航忘不了體測后那些加練的日日夜夜:每天熄燈后,王海航抱著墊子來到俱樂部,他的身后,總跟著劉童斌督促的目光。
王海航也會抱怨“師傅”太嚴厲。每次練端腹,說好了堅持3分鐘,然而當手表秒針跑過了3圈,劉童斌卻一臉嚴肅地說:“再堅持一會兒。”
那次訓練,王海航賭氣地說:“今天我計時。”“哦?那你挑一個體測項目,咱倆比試一下,誰贏聽誰的。”結(jié)果,劉童斌贏了。
每次加練完,劉童斌都讓王海航下樓洗漱,自己一個人留下來打掃衛(wèi)生。劉班長的好,王海航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。劉童斌退伍后,王海航的體測成績一躍成為全連第一。想起“師傅”的關心教導,王海航紅著眼圈說:“劉班長才是第一。”
第一次高原駐訓,王海航高原反應不重,很快適應了環(huán)境。劉童斌帶上王海航在營區(qū)四處奔走,把排里和連里的活兒搶著干了很多。
劉童斌語重心長地說:“連隊是一個集體,我們都是集體中的一個細胞。細胞有活力,集體才能有動力……在力所能及范圍內(nèi)為集體多分擔一些,我們的獲得感也更多一些。”
劉童斌退伍前最后一次高原駐訓,王海航看出了“師傅”的不舍。臨別的夜晚,連隊為老兵們組織了一場歡送會,讓老兵挨個發(fā)言說說心里話。劉童斌說:“我在部隊懂得了一個道理,每個人的成長都源于一股力量。有時是我們的內(nèi)生動力,有時是戰(zhàn)友給予我們的推力……”這番話讓王海航紅了眼眶。
依稀的視線里,他覺得班長的身影那么高大。“朋友一生一起走……”當歌聲響起,王海航懂得了這句歌詞中的道理。
攀登的人生哲學——
“再遠的路,勇敢向前總能看到終點”
駐訓地背靠一座大山,閑暇時光,官兵喜歡登高望遠。每到周末,爬山成為二排官兵雷打不動的活動。戰(zhàn)士們有個信念:“要征服高原,首先征服眼前的這座山,要戰(zhàn)勝高原反應,首先戰(zhàn)勝不斷攀升的海拔。”
排長張志林曾是一名大學生士兵。對李杰這個來自巴蜀之地的“城市娃”,他一直擔心這個00后小伙在高原待不住。
是不是守防的材料,攀一次山就知道了。第一次爬山,張志林發(fā)現(xiàn)李杰身上獨有的光芒。
李杰很倔,爬山總想爬在前頭;李杰又很踏實,一步一個腳印,從不投機取巧。盡管李杰用的都是蠻勁兒,但是要當好一個好兵,身上最好有點“霸蠻”精神。
那個周末,全排一起爬山,李杰沖在了隊伍前面,待到氣喘吁吁地爬到山頂,張志林來到李杰身邊,遞來關切的目光:“沒事吧?有沒有不舒服?”
不經(jīng)歷艱辛,不懂生活甜。沒有攀過山,又怎能知道,站在山頂時的自豪。“山再高也是祖國的神圣土地,守高原就是守家園,吃再多的苦都有意義。”一次連隊組織主題教育演講,李杰代表二排戰(zhàn)友走上講臺,和大家一起分享登山的收獲。
第一次高原駐訓,李杰在網(wǎng)上看到一句話:“再遠的路,勇敢向前總能看到終點;再高的山,肯登攀總能到達頂峰。”那天高原上下起了大雪,李杰的心卻暖融融的,以后的軍旅選擇,正是這句話滋養(yǎng)了他的心田。
生活不止眼前的艱難,還有“詩與遠方”。第二年上高原駐訓,李杰再次沖在隊伍前面。經(jīng)過一年的軍營淬火,從新兵時總拖連隊的后腿,到一點點追趕上來的各項成績,排長張志林都看在眼中。
生命中的每一種進步,需要鍥而不舍的毅力,更需要發(fā)自內(nèi)心深處源源不斷的“動力”。每次站在山頂,李杰看到的“遠方”都是家的方向,是溫暖燈光下的一桌晚餐,桌邊坐著父母,他仿佛能聽到他們聊起遠在高原的兒子,那無比深情的對話聲……
守護在高原上,李杰和戰(zhàn)友們守護的正是這萬家燈火。“一盞盞溫馨的燈光,組成了祖國安寧和諧的圖景……”李杰在演講中的這句話,迎得了如潮的掌聲。
一次巡邏路上,觸手可及的碧空下,一片羊群映入眼簾,牧羊的少年騎馬走在羊群后面。清澈的眼神、黝黑的臉龐、瘦削的身材,這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藏族少年,名叫丹朱。他的家在山的那一邊。
丹朱告訴李杰,原來他眼中的遠方,就是幾公里外的縣城;現(xiàn)在他們家里通了網(wǎng)絡,通過手機他能看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。家鄉(xiāng)變得越來越富裕,他也將升入高中到城市里求學,“等我學到了本領,回來把家鄉(xiāng)建設得比城市還繁華……”
這一刻,李杰懂得了這位藏族少年心中的“遠方”。他和戰(zhàn)友守護的這片土地,也是無數(shù)人心中的遠方。守好遠方,就是守好祖國、守好家園。
今年第一場雪來的時候,李杰向組織提交了留隊申請,如能如愿選晉了軍士,他還要和戰(zhàn)友一起來高原爬山,在山頂眺望遠方,感受內(nèi)心那永不退潮的“清澈的愛”。(高萬宇、孫紅川、曾建偉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